7个回答花卉绿植养护专题活动
- 这里有,看看行不~
紫花苜蓿
紫花苜蓿(Medicago sativa)
豆科( Leguminosae)苜蓿属多年生草本。又名紫苜蓿、苜蓿。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。
起源与分布 紫花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、伊朗、外高加索一带。公元前 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记载。公元前500 年左右从米甸国(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国)传入希腊,公元前2~前1世纪传入意大利,8世纪传入西班牙,16世纪传入美洲,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于18世纪也开始种植。中国在公元前 126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古罽宾国(即今克什米尔一带)引入,先在皇帝离宫附近种植,仅供御马饲用。以后从西安普及到黄河流域。现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。20世纪70年代,全世界栽培总面积为3300多万公顷,其中美国约占32.7%。80年代以来中国栽培面积达到100多万公顷,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。
形态与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,侧根多,主根入土2米以上,在较干旱的地区可达10米左右。茎高30~100厘米,直立或外倾,圆形或棱形,幼茎有疏毛,根状茎发达,根颈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为15~60个,最多可达100个以上。叶为三小叶,倒卵形,先端较宽,有齿。花为总状花序,腋生8~25朵紫色蝶形花。荚果螺旋形,2~4圈,暗棕色,每荚有种子4~8粒。种子肾形、黄褐色,千粒重1.5~1.9克(见图)。
紫花苜蓿适应性广,但较喜温暖、多晴少雨的干燥气候。年降水量以500~900毫米最宜,超过1000毫米时不利于生长;低于3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则难以正常生长。耐寒性强,种子在4~6℃即可发芽。出苗后能耐短时间的-5~-6℃低温,成年植株能耐-20~30℃低温。在积雪覆盖下,-40℃低温亦不致受冻害。生长最适温度为20~25℃,高温会抑制生长。需水较多;每形成1克干物质约消耗水446~500克,每形成1克种子约消耗水800克。但因根系发达,有较强的抗旱能力。最忌渍水,生长期淹水24~28小时即大量死亡。以土层深厚、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下、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种植为宜。
中国已筛选出一批良种,如早发、生长快的关中苜蓿,高产、株型大的陇东苜蓿,再生能力强的新疆大叶苜蓿,中熟的晋南苜蓿,耐寒力强的东北苜蓿等,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。
栽培 播种前要进行整地保墒。中国北方一般采取冬播“寄子”(将种子播入土中,待翌春后及早出苗)或早春顶凌播种,以利抗旱保苗。中国东北、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于8月上旬;华北一带应在9月以前。晚播则根系发育不良,影响越冬。发芽率高的纯净种子,每公顷播量15千克左右,与其他作物混播时可适当减少播量。条播行距一般15~30厘米,播种深度1.5~2厘米。幼苗生长缓慢,要加强管理,防止杂草为害。刈草后要及时追施肥料,特别是磷、钾肥。常见害虫有蚜虫、蓟马、苜蓿盲蝽象、苜蓿夜蛾、潜叶蝇;病害有菌核病、霜霉病、锈病、褐斑病、白粉病等。使用农药后需间隔一定时间再喂牲畜,以防中毒。留种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的地块,每公顷播种量为 7.5~11千克,行距40~60厘米,增施磷、钾肥。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。
利用 紫花苜蓿富营养,适口性好,易于消化,有“牧草之王”之称。初花到盛花期鲜草含水分76%左右,粗蛋白4.5~5.9%,粗脂肪0.8%,粗纤维6.8~7.8%,无氮浸出物9.3~9.6%,灰分2.2~2.3%,并含有多种氨基酸。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,但青茎、叶中含皂素,要防止牲畜采食过多发生膨胀病。也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。从现蕾到初花期,10%左右茎枝开第一朵花时刈割的第 1茬鲜草,质较嫩,营养价值较高。过早刈割时产量低,迟割则茎木质化增加,且易掉叶。最后一茬宜在当地重霜前约1个月刈割。每次要留茬3~5厘米,以免刈伤根颈,每年最后一次割草时,要留茬8~10厘米。北方干旱地区冬前割后培土,有利翌年再生。
紫花苜蓿根量多,入土深,固氮能力强,2~4年生的植株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50~450千克。根系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,改善物理性状,提高土壤肥力。中国北方低产地区实行粮食作物与紫花苜蓿轮作,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。鲜草含氮0.54~0.57%,磷0.10~0.14%,氧化钾0.31~0.46%。翻压作绿肥,肥效显著。紫花苜盖枝叶繁茂,覆盖地面能减少蒸发、保蓄水分,减轻地表冲刷,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。如中国西北地区种紫花苜蓿的地块,雨水流失仅为种其他作物时的1/16,土壤冲刷量仅为1/9。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区,每公顷紫花苜蓿地每年冲走的土壤为93千克,而其他田块或休闲地的冲刷量可高达3600~6750千克。
豆科苜蓿属的 1种。多年生草本,分枝多。复叶有3片卵形或倒披针形的小叶。花密集排列于腋生的总状花序上;花萼有毛,萼齿狭披针形;花冠紫色,蝶形,比花萼长;雄蕊10,二体(9+1);子房被毛。荚果螺旋状盘卷,内有数颗肾形的种子。可作饲料或绿肥用的其他苜蓿类还有:南苜蓿、天蓝苜蓿、野苜蓿、小苜蓿、褐斑苜蓿等。
苜蓿属约60余种,分布于欧洲、非洲和亚洲。有许多人工栽培种。中国产12种。紫苜蓿原产中亚细亚,是一种优良牧草,具有适应性广、产量高、质量好、耐刈割、并可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,故有“牧草之王”之称,中国栽培苜蓿始自公元前 126年汉武帝时。至今仍以西北各省栽植较多。 - 种植苜蓿之前选地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、肥沃、疏松、酸性的土壤来种植,种植苜蓿也可以用沙土种植,要在整地的时候将田间的杂草彻底的清除,耕地的时候也要深耕,然后在将土质整细整平,最后在翻耕之后进行施足底肥。
在种植苜蓿的田间管理工作比较多,首先要对田间进行查苗,如果发现有死苗或者倒苗,那就要进行补苗和扶苗,然后就是给幼苗进行浇水和施肥;
苜蓿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,但同时田间不能有积水,出现积水要及时排出。至于施肥苜蓿它有专门的的细菌肥,同时也可适量施加磷肥和有机腐肥。
扩展资料:紫花苜蓿原产伊朗,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,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主要产区在西北、华北、东北、江淮流域。
苜蓿一年至少可以采收三到四次左右,同时它也可以生产好几年,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收,第一次一般是在苜蓿开出少量的花的时候进行收割;
每隔三十五到四十五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一次,每次收割之后要记得除草、施肥,这样可以促进它的枝叶生长。 - 种植方法
1、选地: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的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。PH值差异大时,应人为调整到适宜的PH值(PH7—8)。
2、整地:种草地全耕,耕深30cm,碎土、挖平、开墒,墒间沟深20cm。田地四周开挖排水沟,沟深40cm。
3、种子处理:将根瘤菌按种子用量的1%加水制成菌液洒到种子上,加钙、镁、磷肥或细干土充分搅拌均匀即可。
4、播种
播种期:一年四季均可以播种
播种量:1—1.2Kg/亩。
播种方法:开墒拉线条播,墒宽1.5m,行距20cm,播幅5cm,每墒播6行,播后镇压。
5、田间管理:苗期精细管理,人工拔除杂害草,并开展中耕除草,每次刈割后应立即进行中耕除草。
6、施肥: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,钙镁磷50公斤,一次施完。追肥每次每次刈割后根据土壤肥力情况,灌溉后撒施。
7、灌溉与排水:晴天播种后立即灌溉,但水不能漫过墒面,出苗后灌溉可漫墒。雨季则应充分利用墒间沟和田地四周的排水沟排涝,避免造成弱苗或死苗。
8、利用:播种后40天左右,作第一次除杂性刈割,留茬5cm左右;当牧草长至初花期时刈割。 - 紫花苜蓿为豆科多年生牧草,是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品种之一,被誉为“牧草之王”。我国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,西北、华北及其他一些地区种植面积最大。紫花苜蓿喜欢温暖、半干旱到半湿润的气候,抗旱、耐寒性较强、耐盐碱,改良土壤效果明显,最适宜在年降水量500~800毫米的地区生长。
紫花苜蓿种子较小,苗期生长缓慢,播种前要精细整地,要求深耕、细耙做到地平、土碎、无杂草。播种前每亩(667米2)施有机肥500千克,过磷酸钙50千克。苜蓿以春播和秋播为主。一般气候比较寒冷、生长季较短、但春季墒情好、风沙较小的地区以春播为主,如东北、西北冷凉地区;比较温暖的华北地区、江淮流域,以秋播为宜。在春季干旱,风沙较大,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在雨季夏播。苜蓿播种量一般每亩(667米2)1~1.5千克,播种深度2厘米左右,播种方法有条播、撒播、点播,通常以条播为主。条播行距20~30厘米,播种后适当镇压保墒。苜蓿可以单播,也可以与无芒雀麦、苇状羊茅、黑麦草、鸡脚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。苜蓿苗期生长较慢,易受杂草危害,因此,苗期应注意防除杂草。
紫花苜蓿再生能力较强,每年可刈割2~5次,多数地区以每年刈割3次为佳。最佳刈割时期为开花初期、刈割留茬高度4~5厘米。条件允许时,每次刈割后应进行追肥、浇水、中耕。苜蓿在中原和华北地区每年可刈割4~5次,每亩(667米2)可产鲜草3000~6000千克,折合干草750~1500千克。
苜蓿营养丰富,适口性良好,是马、牛、羊、猪、兔、禽和草食性鱼类的良好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饲料。可以鲜喂,也可以调制青贮、干草,加工草块、草颗粒和草粉。用苜蓿草粉代替秸秆育肥羔羊,日增重可提高75%:用苜蓿青草喂牛、羊等反刍动物时,应控制采食量,以防止瘤胃臌胀病。 - 1.种植时间:紫花苜宿在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,春季播种要注意除草,夏季要注意高温灼伤,一般以秋季种植为宜,具体种植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来决定。
2.种子处理:种子要经过清选,晒干,使种子的净度达到90%。条件合适时可对合格种子接种苜宿根瘤菌,不具备相关条件则直接播种。
3.播前整地:对种植地块每亩施用过磷酸钙50公斤作为底肥,施肥后进行深耕,并清除杂草,耙磨后进行播种。
4.播种方法:紫花苜宿的春播和秋播要趁墒情及时进行播种,以精量条播为佳。播种后及时耙磨,以利于保墒。
5.田间管理:苜宿出苗以后要及时进行除草,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,常见的病害有霉霜病,绣病,白粉病等。干旱时要及时进行灌溉,但不能造成积水。
6.及时收割:在初花期即50%开花时进行收割,此时草中营养最丰富,茎叶产量高且易消化,每年可收割4-6茬。收割后将苜宿进行暴晒降低水含量储存。 - 紫花苜蓿,蔷薇目、豆科、苜蓿属多年生草本,根粗壮,深入土层,根颈发达。生于田边、路旁、旷野、草原、河岸及沟谷等地,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。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。
一、紫花苜蓿种植技术
1、土壤与施肥:水浇地要灌足冬水,播种前,再行浅耕或耙耘整地,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,每亩施有机肥1500~2500千克,过磷酸钙20~30千克为底肥。对土壤肥力低下的,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,促进幼苗生长。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,每亩需过磷酸钙10~20千克或磷二氨4~6千克。
2、播种:播期应在4月~8月,土壤最低温度5℃以上,土壤含水量一般18%~23%为宜。播种前要晒种2~3天,以打破休眠,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。种子田每公顷3.75~7.5千克,用草地每公顷11.25~15千克,干旱地、山坡地或高寒地区,播种量提高20~50%。
3、田间管理:播种后,出苗前,如遇雨土壤板结,要及时除板结层,以利出苗。苗期生长十分缓慢,易受杂草危害,要中耕除草1~2次。播种当年,在生长季结束前,刈割利用一次,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,要留苗过冬,冬季严禁放牧。二龄以上的苜蓿地,每年春季萌生前,清理田间留茬,并进行耕地保摘,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,要松土追肥。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,灌区结合灌水追肥,入冬时要灌足冬水。
二、紫花苜蓿田间管理
1、播种后,出苗前,如遇雨土壤板结,要及时除板结层,以利出苗。
2、苗期生长十分缓慢,易受杂草危害,要中耕除草1~2次。
3、播种当年,在生长季结束前,刈割利用一次,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,要留苗过冬,冬季严禁放牧。
4、二龄以上的苜蓿地,每年春季萌生前,清理田间留茬,并进行耕地保摘,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,要松土追肥。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,灌区结合灌水追肥,入冬时要灌足冬水。
5、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~5厘米,但干旱和寒冷地区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应为7~8厘米,以保持根部养分和利于冬季积雪,对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。
6、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生长季结束前20~30天结束,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茎部营养物质积累。
7、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,以提高结实率。
三、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
苜蓿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,因而可作为治疗贫血的辅助食品,苜蓿中所含的B族维生素成分,可治疗恶性贫血;
此外,苜蓿还含具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,民间常用来治疗胃病或痔疮出血,有些验方用它来治胃或痔、肠出血。
苜蓿中还含苜蓿素和苜蓿酚等物质,有止咳平喘的作用,对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。
另外苜蓿中含有粗纤维,可促进大肠蠕动,有助于大便及毒素的排泄,防治大便秘结和肠癌。
而且苜蓿中所含的苜蓿素能抑制肠道收缩,增加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,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抗癌作用。
上面就是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的介绍,通过上文的内容,大家对于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,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有所了解了吧,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- 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
一年四季均可播种,但早播扎根深、抗旱,第二年返青早;晚播扎根浅,不利越冬。一般以春播(四月中旬)、秋播(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)为佳,夏季应雨后抢墒播种。播种方法:有撒播、条播、混播、间播几种方法,一般条播深度一致,出苗整齐,便于田间管理。紫花苜蓿撒播时,每亩1千克籽种,条播...
1、准备种子。苜蓿草种植之前,先要将种子准备好。为避免出苗不整齐的现象,应对种子进行筛选,用55℃左右的温水浸种5分钟,将浮在水面上的瘪种、坏种去掉。2、整理土地。苜蓿草的生长缓慢,在播种之前,应该整理好土壤,要求深耕、细耙,先将碎石、杂草去掉,之后进行深耕...
1. 种植整地紫花苜蓿草的种子较小,苗期生长比较缓慢,播种前需要精细整地,需要将田里的杂草彻底的去除,要求深耕、细耙做到地平,土碎而且无杂草,最后在耕过的地里施足底肥,底肥选择有机肥,而且必须是腐熟的有机肥。在种植紫花苜蓿草时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,疏松,肥沃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