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ng chao qi xie hua pen di de lai li
清朝旗鞋“花盆底”的来历

清朝旗鞋“花盆底”的来历
  •   花盘底鞋清代一种绣花鞋名称,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。起源于古代汉族木屐。木屐有三千多年历史,它是古人穿的一种木底鞋。古人称鞋为“履”,“屐”是一种有齿之“履”,屐齿在底板下,有双齿(前后各一)、单齿(平底木屐)、三齿等。屐齿呈直竖状,有扁平、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,高度在6-8厘米之间。满清入关后,贵族妇女改良汉族平底单齿木屐成花盆底鞋,底鞋仍以木制成,外裹白布,一般为7cm,最高的可达13cm,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。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,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,清代特别盛行,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。 关于花盆底鞋(木屐)的起源 民间相传,
    有三种说法:   第一、认为古人衣服比较长,置高底,可使衣袍不拖地弄脏(男女都可以穿),(《急就篇》颜师古注:“屐者,以木为之,而施两齿,可以践泥。”)妇女穿还可不暴露双脚。
         第二、认为古代妇女,为了增其身高,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、故置高底。若鞋面为帛制成,则称为帛屐。在汉代成为妇女出嫁时所必穿的鞋子。(《后汉书·五行一》云:“延熹中,京都长者皆著木屐;妇女始嫁,至作漆画五采为系。此服妖也。)
         第三、古人行军为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,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。故习惯在鞋底部加附木块增高,(《晋书·宣帝纪》:“关中多蒺藜,懿使军士三千人,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,然後马步俱进。)到清代后发展为宫廷妇女专用的花盆底鞋。
返回顶部